淄博花灯是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,它一直在花灯的历史长河中推波助澜、奔腾不息、竞相开放。至于它源于何时,已无从考起,但在明清时期,即随着淄博地区工业城镇的兴起而兴盛。当时,主要灯区在周村、颜神(今博山城)两地。周村始称周村店,位于古青济要道与南北大道交汇处。明初至嘉靖年间,为农副产品集散地,棉花店、丝绸店、羊毛店等遍布街市。此时,安定的生活、繁华的商业,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交流、融合与发展。京城花灯从此流传于本地。清康熙年间,集贸更加繁荣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旱码头”;嘉庆年间,成为“鲁中重镇”、省内四大商业中心之一。享有“日进斗金”和“金周村”之美誉。这时,周村花灯的制作技艺和活动规模,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显著的提高。“丝绢宫灯”、“走马灯”、“荷花灯”、“西瓜灯”、“莲子灯”等相继出现,花灯活动与民间艺术表演融为一体,规模扩大、热闹非凡。《周村区志》载:“乾隆帝驾临观赏,御赐周村为‘天下一村’”。颜神镇,宋代产陶,元代做琉璃,明代出煤炭。三大产业的早期繁荣,为这座工商重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时至清代,它便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煤城、陶瓷生产基地和琉璃生产中心。发达的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文化。明代就放灯成俗的颜神,此时更盛。正如蒲松龄《上元》诗云:“太平村舍家家酒,乐岁弦歌户户灯”。琉璃彩绘灯、琉璃造型灯、各种工艺灯,大小不一、制作精细、新颖独特,让观赏者目不暇接、流连忘返。尤其是随着苏州工艺灯、江淮放河灯、北京黄河九曲灯的配合,更为颜神花灯增添了光彩和魅力。总之,淄博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、广泛的群众基础、雄厚的技术力量和鲜明的地域特色。